“中國同胞守望相助”系列(7)| 建筑師齊兆昌用生命守護難民收容所
87年前,一些外籍人士留守危城南京,成立南京安全區(qū)國際委員會,并設立了南京安全區(qū),保護了25萬多難民。同時,亦有1500多名中國同胞直接參與委員會的工作。
1938年2月21日,南京安全區(qū)國際委員會主席約翰·拉貝在告別演說中稱:“我們委員會各部門的實際工作都是中國人做的,我們必須坦率地承認,他們是在比我們冒更大危險的情況下進行工作的?!?/p>
紀念館融媒體中心推出“中國同胞守望相助”系列人物專題報道,為您講述當年與難民們守望相助的中方人員事跡。今天推出第七篇:《建筑大師齊兆昌用生命守護難民收容所》。
齊兆昌(1880-1995),浙江杭州人。齊兆昌曾留學美國,先后擔任湖南沅江種福院測量隊隊長、江西牯嶺工程局工程師等職,其后,任職于金陵大學工程處,同時兼校產(chǎn)管理處主任。1937年12月,齊兆昌加入金陵大學緊急委員會,擔任金陵大學(宿舍)難民收容所所長。面對恐怖與威脅,他將生死置之度外,和其他留守職員用生命守護難民。
齊康院士是齊兆昌的兒子,讓我們通過他的回憶,以及查閱檔案資料,還原建筑師齊兆昌與南京1937的故事。
齊兆昌
鉆研建筑,參與金陵大學大樓施工建設
齊兆昌,祖籍浙江杭州。由于家境衰落、生活艱難,齊兆昌得到基督教會資助,靠著每天替學校敲鐘,半工半讀畢業(yè)于之江大學。后來,齊兆昌又遠赴美國繼續(xù)深造,一邊讀書,一邊在汽車廠打工,獲得了土木工程專業(yè)的碩士學位。學成回國后,他留在了金陵大學擔任學校的基建工作。
1920年代金陵大學正逢建設的高潮,齊兆昌負責北大樓的工程施工和西大樓的設計與施工,還參與了科技館、體育館、甲、乙、丙、丁的宿舍樓,以及一大批教授宿舍、住宅的建設。
初建成的金陵大學教學區(qū)(1926年)(來源:《南方建筑》:汪曉茜《南京大屠殺避難所守護者——建筑大師齊兆昌 | 齊康先生訪談錄》)
“他成為一名建筑師,把時間都用在鉆研建筑學上,買了很多建筑畫冊,當時家里除了中國的《營造畫刊》《清式營造》,還有美國《建筑論壇》等”,齊康曾回憶說,“父親和他的助手工作時,我們小孩一律不得入內(nèi),只能從門縫里看到他們曬圖板和圖紙……我經(jīng)常從庭院里、樹叢中,看到父親帶著黑邊眼鏡,穿著燈籠褲走在高高的腳手架上”。
除金陵大學的基建工程外,金陵女子大學、基督中學、圣保羅教堂等建筑,很多也由齊兆昌設計監(jiān)造。
豎鋼質(zhì)旗桿,彰顯民族氣節(jié)
在今天的南京大學鼓樓校區(qū)(金陵大學舊址),有一處叫做“大纛坪”的小廣場。廣場的一角,矗立著一根老舊的高大旗桿,其來歷與金陵大學校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愛國事件有關,齊兆昌則是這次事件的重要當事人之一。
南京大學鼓樓校區(qū)“大纛坪”小廣場矗立的旗桿
1934年9月,與金陵大學僅一墻之隔的日本駐華公使館豎起了一根鋼架式旗桿,與金陵大學北大樓齊高。金陵大學師生們每天抬頭都要看到刺眼的“太陽旗”,非常氣憤。10月初,金大三十多位學生發(fā)出倡議,要豎立一根高出北大樓的旗桿,以示中國人民不可侮的精神。倡議一發(fā)出,立即得到廣大師生的響應。在校方的積極支持下,由齊兆昌設計,薛小在北大樓南側的大禮堂邊,建造了一座鋼制的新旗桿。
金陵大學校園內(nèi)豎起的高旗桿(來源:南京大學微信公眾號)
這根旗桿高四十余米,高高飄揚的國旗超出北大樓三米多,也超出了與之毗鄰的日本旗。“升旗那天,看著國旗緩緩升空,學生們振臂高呼,就連當時作為小學生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興奮起來。這濃厚的愛國情緒,讓不諳世事的我也深受感染?!饼R康曾說。
不顧安危,用生命守護同胞
抗日戰(zhàn)爭期間,金陵大學被迫西遷。為保護學校資產(chǎn),齊兆昌毅然和其他30多名中西籍教職員共同留守南京。南京大屠殺期間,他們在校園里設立了難民收容所,齊兆昌擔任金陵大學(宿舍)難民收容所所長,該校共收容了近3萬名難民。
南京大屠殺期間,金陵大學校園內(nèi)的難民
雖然地處安全區(qū)內(nèi),日軍仍成群結隊地持槍沖進難民收容所。他們不僅搜捕中國軍人、警察,還把婦女拖走強奸,校園內(nèi)的房屋及商店,沒有—家沒被搶掠過,搶過后還往往縱火焚燒。
此種情形下,即使是身為難民收容所所長的齊兆昌本人也面臨生命的危險。一次,當他在收容所外巡查時,被日軍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把刀架在了齊兆昌的身上準備用刺刀刺死他?!氨M管我父親身上有紅十字,但日本人并不相信他,這時恰巧走來一個叫Riggs的美國人,他就大喊了一聲:‘Riggs!’于是Riggs就把我父親救了下來?!焙芏嗄旰螅R康回憶起父親當時的情況時依然十分激動。
現(xiàn)南京大學鼓樓校區(qū)校園內(nèi)的南京大屠殺金陵大學收容所及遇難同胞紀念碑(來源:《南方建筑》:汪曉茜《南京大屠殺避難所守護者——建筑大師齊兆昌 | 齊康先生訪談錄》)
面對恐怖與威脅,齊兆昌將生死置之度外,和其他留守職員負責收容所內(nèi)難民的衣食住行等。
此外,他們重新拾起粉筆和教鞭,為難民們辦起了小課堂,在北大樓辦了漢語、英語、日語和數(shù)學課程班,還在鼓樓教堂為老年人辦了識字學校,由校園內(nèi)的留守職員和有文化的難民擔任教師。
言傳身教,兒子齊康主持設計紀念館
1949年南京解放后,齊兆昌繼續(xù)留校工作。1952年,高等院校院系調(diào)整,金陵大學和其他高校組成新的南京大學,齊兆昌也就隨之進入新南京大學,任工務科主任。晚年的他依舊與建筑為伴,常做設計到深夜。他對自己的日常生活要求嚴格,從不抽煙喝酒,熱愛自己的工作,刻苦耐勞。
在齊兆昌的影響下,子女們先后走上了工程技術之路。大兒子曾任美國艾奧瓦州橋梁總工程師,小兒子齊康繼承父親衣缽,成為當代著名建筑家和建筑學領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,并主持設計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期和二期工程。
齊兆昌一家合影(右排左二為齊兆昌,前排右一為齊康)(來源:《南方建筑》《南方建筑》:汪曉茜《南京大屠殺避難所守護者——建筑大師齊兆昌 | 齊康先生訪談錄》)